过去五年,人工智能与制造学院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以学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坚持学院“12345”发展思路,即坚持一条主线:高质量发展;办好两个学院:人工智能与制造学院、广西现代蚕桑丝绸产业学院;建好三支队伍:教学队伍、科研队伍和管理队伍;努力打造四个一流:一流学科(电子信息)、一流专业(3个自治区级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和一流人才(卓越工程师计划);抓好五项工作:学科建设、硕士学位点建设、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努力凝练“智能制造”和“蚕桑茧丝绸”两个办学特色。
科研服务地方,助力产业升级
人工智能与制造学院紧紧抓住学校大力推进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的良机,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提升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学院教师针对河池市蚕桑茧丝绸产业中的省力化控制以及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生产设备智能化自动化改造等开展科研选题研究,为地方产业生产自动化提升做出了较大贡献。
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已授权发明专利17项,获得多项科技进步奖和科研成果奖。学院依托广西现代蚕桑丝绸产业学院和广西现代蚕桑丝绸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与广西林胜堂蚕具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建立省力化蚕桑丝绸自动化设备研发中心,研制了自动化养蚕生产线和分体式小蚕饲育机等设备,有效推动了蚕桑产业的智能化发展。
此外,学院还积极实施广西外经贸发展资金茧丝绸项目,如“智能蚕桑茎叶采摘装备系统研究及示范”和“智能化自动养蚕系统建设与关键技术研究”等,为蚕桑产业的机械化、智能化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不仅提升了蚕桑产业的科技水平,还有效助力了蚕农的丰产增收。
产教科教融合,强化校企合作
人工智能与制造学院始终坚持“扎根河池,服务广西,面向行业和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定位,努力开辟一条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的特色办学之路。学院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校企深度融合的科研平台,如吉翁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河池学院技术研发中心等,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校企合作)吉翁电子河池学院技术研发中心场景。
学院聚焦河池市桑蚕这一特色优势产业,建设了广西蚕桑生态学与智能化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广西院士工作站等一系列自治区级科技和人才平台。这些平台的建设,为蚕桑产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研支撑和人才保障。同时,学院还与广西农投时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协同开展养蚕模式研究,成功打造多个示范基地,推出“龙头企业+高校+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脱贫户”的种桑养蚕乡村振兴模式,有效推动了蚕桑产业的规模化、机械化和智能化发展。
在产教融合方面,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开展科研项目研究、共同培养人才等方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学院还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推动核心课程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行业实际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实践。
(产教融合)留学生到机器人教育培训中心学习。
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人工智能与制造学院在蚕桑智能化人才培养方面,注重构建以项目驱动、多主体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通过获得多项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和教育部产教协同育人项目等支持,不断探索和实践新工科育人模式。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学院注重将自动化、人工智能、大数据及物联网技术等应用于企业的生产与管理过程的相关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使学生具备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痛点与难点的能力。同时,学院还与企业合作共建本科课程,如《PLC控制技术及应用》等,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技术前沿融入课程教学之中。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院注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建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和知识。此外,学院还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活动,以赛促学、以创促教,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打造高水平教师团队,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人工智能与制造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其中蚕桑丝装备与控制教师团队在蚕桑智能化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团队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产业为己任,厚植工科报国情怀,扎根西部、面向基层、艰苦奋斗。团队成员共计1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人、副高级6人、中级4人,高级职称占77.8%,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比66.7%,充满活力与朝气。
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该团队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队成员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将德育作为学生教育的首要工作。团队所在党支部荣获广西高校五星级党支部称号,并入选首批新时代广西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在教育教学方面,该团队注重创新教研形态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出高效便捷、形式多样、“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新思路、新方法、新范式。《C语言程序设计》《PLC控制技术及应用》等课程成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充分展示了团队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卓越成就。此外,“现代蚕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也获批为自治区级虚拟教研室,进一步推动了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在科研创新方面,该团队紧跟新工科发展趋势致力于科研创新实践。以智能制造技术、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和自动化等技术为基础围绕蚕桑茧丝行业的机械化、省力化技术研究将相关技术应用融入专业办学方向和课程教学中。团队先后承担了多项自治区级和厅级科研项目获得资助经费共计数百万元。同时团队还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推动核心课程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行业实际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实践。
在就业创业方面,该团队积极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通过提出基于“一个核心、三位一体、五方互动”的校企合作的“一三五”育人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近年来该团队指导的学生在各种学科竞赛活动中屡获佳绩获省部级二等奖及以上奖励年均超过20项。
在社会服务方面,该团队积极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问题开展技术改造和升级。通过制定多项技术规程成为广西农业农村振兴促进会团体标准之一等方式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团队还积极开展校内外智能蚕桑茎叶采摘装备系统系列讲座或技术培训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在团队建设方面,该团队注重完善运行机制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业务水平。通过读博、国内外访学进修、企事业挂职等自我提升渠道,畅通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同时团队还对40周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制定发展计划对新入职青年教师建立“导师制”有效促进了青年教师成长。这些措施的实施为团队的整体实力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人工智能与制造学院在蚕桑智能化人才培养导向下的特色办学路径探索中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科研服务地方、产教科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学院为蚕桑产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学院还注重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高水平教师团队等措施的实施,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实践,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人工智能与制造学院供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