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体育投注_365bet体育直播-【官方授权网站】

<图片
【迎评促建 学院巡礼】十年磨剑试今朝,不信东风唤不回——体育学院党建引领运动队“低进高出”的实践与成果
  1. 来源:
  2. 作者:
  3. 日期:2025-09-19
  4. 浏览:

一、基本情况

河池学院体育系成立于2002年,2013年更名为体育学院。一直以来,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以体育人”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2007年经过学校办学特色大讨论,体育学院确立了“以体育教育教学为中心,以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为突破口”的办学定位,依托地处民族地区地理优势,充分挖掘地方人文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学院办学育人特色和优势日益彰显。目前,学院开设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两个本科专业,其中体育教育专业2019年评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共设有球类、田径与民体、武术与体操、理论、公共体育等5个教研室。

学院现有教职工48名。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9人、博士(含在读)8人,硕士及以上学历32人,占比66%。在大学期间,有参加运动队训练经历的教师24人,占比50%。现有在校生1000余人,生源主要来自广西、湖南、海南、江西、河南等省(自治区),其中广西生源占80%。

学院面对生源专业基础相对薄弱、教师人数也相对较少的客观弱势,毫无退缩,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锤炼“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激发“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时代勇气,自信自强,追求卓越。近年来,在参加的各项体育赛事中,成绩卓著。

二、主要做法

(一)将党支部建立在运动队上,深入推进“党建 + 业务”融合发展

“三湾改编”将党组织建立在连队上的宝贵经验,为我院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提供了根本遵循。2022年5月,体育学院党委成立运动队党支部,进一步拓展了培养高质量体育人才的路径。一是以组织扎根确保“听党指挥”。成立运动队党支部,实现思政教育对运动队全覆盖,教练员领头抓思想以促训练,及时将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融入日常,精准把握队员的思想观念与训练动态,靶向开展思政教育和阵地管控,为队伍发展把准政治方向。二是以架构完善强化“全面领导”。构建“党委——运动队党支部——党小组”三级组织体系,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依托“三会一课”、谈心谈话、主题党日等组织活动,以党员为纽带凝聚队伍思想,确保队伍明确训练目标、坚定必胜信念,推动党建要求与训练任务同向同行。三是以堡垒作用凝聚攻坚合力。立足运动队加强竞技能力建设的核心要素,党支部统筹制定训练计划、协调资源保障,在备赛关键期统一指挥、协同作战,既培养运动队纪律严明的作风,又塑造运动员刻苦训练的意志品质,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转化为运动员在训练中攻坚克难、赛场上顽强拼搏的强大动力。四是以先锋引领带动整体提升。鲜明树立“党员带头”导向,严格要求运动队中的党员同志在训练中“冲锋在前、吃苦在先”,以“最早到、最晚走” 的实际行动树立榜样,主动结对帮扶后进队员,使运动队在“一名党员一标杆、一支队伍一面旗”的良好氛围中茁壮成长,为高质量体育人才培养筑牢坚实根基。

体育学院运动队党支部

(二)明确育人目标定位,引导全民健身活动开展

明确以《体育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规格为目标定位,一是强化专业学习与运动员身份意识,既要通过参加运动队训练提高自己专项运动水平的同时,又要带动和引领广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二是坚持体教融合与辐射带动,发挥运动员的专项运动技术优势和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引领其他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将运动队训练与校内各类体育活动、各二级学院及全校性体育赛事等融合起来,将学、教、练、赛等贯通起来,激发广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活动氛围。

(三)创新训练方法和手段,打造民族传统体育特色项目

坚持以学科专业建设作为运动队训练的载体,把科研作为提高课余体育训练效果的重要支撑,加强科研成果转化。一是以项群融合训练为基础,以单项、个性化训练方案为核心构建运动队训练体系,共建有12个运动团队,为学生依据个人禀赋做多元选择提供了最大可能。根据比赛周期制定多级训练计划,根据比赛任务设置目标定向。三是根据运动项目的特征,借助“运动迁移”理论,发挥“先行组织者”的作用,提高训练效果。四是以“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为理念,把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纳入运动队训练体系,植入现代体育训练理念,应用多机位拍摄身体动作立体影像分析手段,加快了民族传统体育技能形成,实现了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转变。经过多年培育,打造出了独竹漂、板鞋竞速等民族传统体育特色项目。五是加强学理与理论研究,出版有关专著15部,发表有关民族传统体育论文100余篇,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方法和实践的指导依据。

(四)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激发学生潜能

学院生源的身体形态、运动基础、综合素质等方面相对薄弱,根据其个性特征和成长需求,明确训练目标,加强个性化的专项、心理技能训练。一是重视自信自强精神建设,以“小个子健将”为榜样教育(如邓亚萍),鼓励学生克服身体条件差距,发挥学生每一个个体的优长。二是尊重学生禀赋与项目的匹配,使学生的能力发挥产生倍增器作用,注重认知方式与技能复杂性的匹配,合理利用完整练习和分解练习,恰当安排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三是多渠道赋能提高训练效果,建立多渠道的信息沟通方式,及时反馈动作练习效果,提高他们通过身体实践对专项技能的认知,加快专项“专门化知觉”形成,加快对专项运动技能的掌握。

(五)整合优化教练团队,增强教练员执教能力

根据比赛目标与师资情况,科学配置运动队的教练员,形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职责清晰的教练团队。建立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强化团队凝聚力与执行力,确保训练理念统一、计划落实同步。

一是抓专业培训,注重教练员执教能力的持续培养,指派教练员参加区内外的相关专题讲座、研修交流、运动科学前沿知识学习、实战案例剖析等多种形式,持续更新教练员的训练理念、专业知识与训练方法。二是重视能力建设,重点加强其科学选材、训练计划编写、过程监控、数据分析、临场指挥、心理调控及团队管理等多维能力。三是优化激励机制,将训练过程评估与比赛结果相结合,做好传帮带工作,褒奖勇于创新、成绩突出、善于学习的优秀教练员,营造比学赶超、追求卓越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教练团队积极性与创造性。

通过以上举措,教练团队的结构更加合理,协作更加顺畅,教练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实践执教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显著增强,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提升竞技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将持续深化这项工作,推动教练员队伍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三、取得成效

体育运动竞技比赛成绩是衡量检验教育教学成效的重要标尺之一。我院历来重视运动队建设,长期组织开展篮球、排球、足球、网球、田径、啦啦操、体育舞蹈、独竹漂、板鞋竞速、武术、毽球、舞龙舞狮等12个运动项目的运动队训练工作,参训学生保持在250人左右,占学生总数1/4。近年来,我院学生多次代表学校、河池市、自治区参加全国各项运动赛事,成绩斐然,共荣获国家级赛事奖项143项,其中冠军19项,荣获省部级赛事冠军174项。

(一)民族传统体育全国知名

独竹漂队在2011-2024年连续四届代表广西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共夺得金牌13枚,占广西代表团参加竞赛项目总获20枚金牌的65%,被誉为广西代表团的“梦之队”;尤其在2024年全国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独竹漂项目比赛中,365bet体育投注_365bet体育直播-【官方授权网站】运动员表现卓越,包揽该项目的所有金牌,夺得6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在板鞋项目比赛中,365bet体育投注_365bet体育直播-【官方授权网站】运动员团结拼搏,获得1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实现了广西队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板鞋项目金牌“零”突破,365bet体育投注_365bet体育直播-【官方授权网站】运动员的表现为广西代表团自1991年以来创赛会最佳成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二)体育综合实力表现突出

在2016、2019年两届广西学生运动会体育专业组比赛中,分别荣获团体总分第三名和第二名的优异成绩,特别是在今年8月全国第23届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我院运动员勇夺女子4x400米接力冠军,令人震撼,引发社会极大关注。

(三)高水平运动员不断涌现

历年来,学院培养出陆春桃、韦杨遮、黄适骥、王光向、韦炳粤等5位独竹漂全国冠军及蓝伟明、苏阳辉、杨冬冬、谭尉国、谭明杨、谭国胜等6名板鞋竞速全国冠军,培养出运动健将1人、一级运动员22人以及一大批优秀学生运动员,先后为重庆体工大队输送了覃钰鸿(2019年)、黄元明(2021年)两名短跑运动员,为广西体工队输送了陈凯(2021年、短跑)、卢显江(2025年、中长跑)两名运动员。

(四)学生就业率保持高位

近年来,我院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其中中小学体育教师占比突出,充分达成培养目标;更有部分毕业生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与技术水平,突破目标定位,获得大专院校认可,典型代表有:2016届毕业生王友高现已担任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书记,2019届毕业生钟凤艳现已担任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副院长。此外,还有部分毕业生在高职、中职、高中任教,多数成为本校的骨干教师。

(五)创业领域成果亮眼

部分毕业生立足体育行业需求创立企业,聚焦社会人群健康管理与青少年体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深耕细作,既践行体育服务社会的价值,又展现出卓越的综合能力。典型代表有:2021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谢叶源,先后创立河池市宜州超梦体育健身有限公司、河池市宜州区兴源游泳馆有限公司,业务覆盖健身服务与青少年体育教育,取得良好行业口碑与社会效应。

(六)校地融合并进,赋能地方体育事业发展

学院积极深化校地合作,全力推动地方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学校独竹漂队多次受邀前往环江“分龙节”、河池园博园、巴马瑶族自治县、宜州流河寨景区等地进行水上表演,为吸引游客、增加客流量发挥了积极作用。学院充分发挥场地和人才资源优势,在2021年和2022年先后承办了河池市宜州区 “健康杯” 中小学生篮球赛、足球赛和田径运动会等赛事;2023 年为河池市财政局等单位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训班;2023年12月,在宜州区第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毽球进校园工程”活动,掀起全体师生参与毽球的热潮,为适应区域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弘扬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促进大中小学体育教育联动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相关活动被《河池日报》专题报道;2024年举办河池市校园啦啦操示范套路教练员培训班;2025 年承办河池市中小学生啦啦操比赛;2025年暑假期间举办独竹漂公益培训班,吸引了四十余名小学生参加培训活动,引起当地社会关注。学院在2013-2016年度和2017-2020年度两次荣获全国 “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学院教师3人次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体育学院供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