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体育投注_365bet体育直播-【官方授权网站】

<图片
【迎评促建 学院巡礼】大数据与计算机学院:“码”动创新引擎,“数”写区域新篇
  1. 来源:
  2. 作者:
  3. 日期:2025-08-19
  4. 浏览:

大数据与计算机学院从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系起步,二十余载砥砺奋进,逐步构建专科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2016 年学校被列为广西首批整体转型高校后,学院抓住机遇,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模块化+企业项目实训” 模式破局,扎根桂西北数字经济沃土,培育兼具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 IT 人才,成为地方科技产业发展新星,其发展历程是探索创新、贴合地方经济需求的奋进之路。

学科建设:勇攀高峰,打造一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广西一流本科专业和自治区级特色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同具自治区级特色专业优势,二者引领学院学科发展。目前学院拥有5 个本科专业,涵盖计算机、软件、物联网、大数据和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紧密围绕地方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形成完整学科生态链。在这个生态链中,各专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为地方产业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支持。

学院优化课程体系,将新技术成果和产业需求融入教学内容。“物联网工程” 专业引入智慧农业、智能交通等实际案例。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云计算、物联网、数据科学等九大前沿实验室及网络空间安全靶场,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学科创新平台。

2022 年以来,学院教师主持广西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91篇,其中SCI收录19篇,EI收录20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2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 17项,为学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大数据与计算机学院荣获八桂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教学改革:融合创新,突破边界

学院以“产教融合、赛教一体”为教学改革的利刃,斩断传统教学与产业需求脱节的羁绊,开辟了“校内实训+ 行业竞赛 + 企业实战”的三维培养新径。在这里,课堂不再是理论的孤岛,而是与产业实践紧密相连的桥梁。产教融合的模式让学院与华为、河池市大数据发展局等10 多家企业机构深度“联姻”。这并非简单的合作,而是共同开发课程、设计实训项目的深度融合。企业将前沿的技术和实际的需求带入课堂,让教学内容紧跟产业的步伐;学院则为企业输送了新鲜血液和创新思维,为企业的技术升级和数字化转型注入活力。例如,“挂篮应力健康监测系统”项目便是学院联合企业共同研发的成果。这不仅是一个科研项目,更是教学改革的生动案例。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了物联网、数据采集与分析等技术的实际应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完美融合。他们在真实项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需求分析到系统设计,从代码编写到测试优化,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46位高素质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发挥关键作用。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将实际项目拆解为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新型机载宽带高增益多模导航天线全光收发器” 项目中,教师带领学生从基础原理逐步深入设计实现,工程实训项目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服务地方:校企协同,共筑未来

学院积极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强化与地方产业的有效衔接,与河池市政府、企业携手,开启了一场数字化赋能区域经济的精彩之旅。学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华为、河池市大数据发展局等10 多家企业机构深度合作,联合开发课程与实训项目,为地方数字经济输送“编程能手”“算法先锋”等创新型 IT 技术人才,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助力地方产业升级方面,学院以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为抓手,推动地方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例如,“农批市场管理平台软件系统”项目,为当地农批市场提供了智能化的管理解决方案。通过这个平台,市场的运营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升,交易流程更加便捷,数据管理更加规范。这不仅为市场管理者提供了决策支持,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学院的科研团队还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技术解决方案。例如,针对当地一家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管理需求,学院研发了一套基于物联网的生产监控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对生产设备的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通过数据分析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根据地方产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针对河池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开设相关课程,培养专业人才,毕业生多留当地就业,为企业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持。同时开展职业培训和技术推广活动,提升企业员工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学院专家教授研究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为地方政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参考。在河池市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过程中,提出多项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还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活动,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问题。

大数据与计算机学院学子参加第十五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

学生培养:多元发展,全面赋能

学院重视学生多元发展,通过竞赛全面提高学生技能。每年举办的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是学院学生展示自我、迈向卓越的舞台。从2022年到2024年,获奖人数逐年攀升,指导学生参加国际数字和软件服务创新大赛、“长城杯”信息安全铁人三项赛、“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杯”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等比赛,获国家级奖项41项,省部级奖项225项。 教师中教授、副高职称及博士占比超50%,为学生成长引路。鼓励有潜力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提供广阔施展空间。竞赛指导团队全方位指导参赛学生,组织学生参加学术讲座等活动,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学院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编程马拉松、科技文化节等,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氛围。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专业技能,还能锻炼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同时,学院还加强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从大一开始,学院就为学生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邀请企业专家和校友为学生分享职业经验和发展心得。职业规划大赛、模拟面试等活动,让学生提前了解职场的需求和竞争,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是学院人才培养成果的最有力证明。2022年以来,学生对口就业率分别为65%、70%、76%,学生对口就业率稳步提升。学院与众多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每年的校园招聘会上,众多企业纷纷前来抢滩,为学生提供了涵盖计算机开发、软件工程师、后台运维、数据分析等核心岗位的就业机会。学院毕业生不仅在就业地域上实现了从桂西北地区到全国多地的广泛分布,更在就业领域上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涉及软件开发、信息技术服务、金融、地产等多个行业。

研发中心:创新引擎,辐射四方

大数据与计算机学院技术研发中心,是学院科研创新和技术协同的核心基地。这里汇聚了教师成员12人、学生成员 80人,共同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探索前行。研发中心已经成为推动学院师生在计算机领域的学术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强大引擎,在科研项目方面,技术研发中心成果斐然。近三年来,承担了包括“挂篮应力健康监测系统”“新型机载宽带高增益多模导航天线全光收发器”在内的 20 余项纵横向科研课题,项目经费总额85万余元。这些项目不仅锻炼了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更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近三年,技术研发中心组织参加了10 余项竞赛,获得自治区级以上奖励 200 余项。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中心对竞赛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中心为参赛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全方位的支持,从赛前的培训到赛中的指导,从硬件设备的保障到软件环境的搭建,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完美。学生在竞赛中积累经验,锻炼能力,为未来的科研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院主办IoTCIT2025第四届物联网、通信与智能技术国际会议。

技术研发中心创新研发效能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有效辐射。通过组织各类学术活动和技术交流,中心吸引了周边高校和企业的关注。学院积极与兄弟院校和企业开展合作,共享科研资源,交流科研经验,共同推动区域科研水平的提升。同时,中心还加强了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联系,主动承接地方科研项目,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

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服务地方能力,为区域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未来的发展中,学院将不断追求卓越,勇攀高峰,为培养365bet体育投注_365bet体育直播-【官方授权网站】:高素质的IT 人才,推动地方经济的繁荣作出更大贡献。(大数据与计算机学院供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