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春风轻拂山岗,河池学院的驻村第一书记与工作队员们正将论文写在大地上。从三尺讲台到田间地头,他们以学科专长浇灌乡土根系,用创新思维点亮田野星火。在乡村振兴这幅波澜壮阔的壮美画卷中,这些青春的身影既是执笔绘梦的丹青手,更是躬身入局的剧中人。本辑特别推出“以青春之我 赋能乡村振兴”专栏,让我们循着沾露珠、冒热气的奋斗足迹,共同品读那些浸润泥土芬芳的青春诗篇。今天,我们走近驻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驯乐苗族乡长北村第一书记韦文韬,一起聆听他的故事……
2025年春,长北村的试验田里,赤松茸如繁星般破土而出,密密麻麻铺满垄间。农户每隔一天就到田里采摘装框,发货给合作公司,一趟采摘下来,数百元的收入便稳稳落袋。有一部分农户则开垦荒坡沙地种上金钩茶,等待来年的丰收。还有一部分农户则等待着雨季,雨季一到,就要开始耕田插秧了。这个季节的苗山充满了各种各样小小的愿望。作为长北村第一书记的韦文韬也充满了期待,在山上山下各地查看,这座苗山,早已从他乡化作他心底最深的牵挂,而他的守望,也正化作山间最坚实的力量,托举起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发展小产业守望山村价值
两年前,刚到长北村驻村的韦文韬,被这座巍峨的环江第二高山老纸厂大山惊吓了,四周山高林密,沟壑纵深,大环江河水轰鸣,杉木林间山风呼叫,还有散布在陡坡上的一小片一小片梯田,让他觉得,“在这里发展大产业不切实际”。通过实地走访山上山下17个自然屯和到相邻的贵州荔波、榕江、从江一带交流后,拓展对坡地发展特色小产业的认识,也切身体会到,苗族同胞最丢不掉的是土地,他们多数在区内伐木砍草,就是为了不误春耕。守住这一部分群体,挖掘一些小产业,就是守住了防返贫底线,就是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发现在离村委近50分钟车程的有7个自然屯居住的保山片区,山上有类似的海花草、黄柏皮、黄精、伸筋草、金钩茶等特色中草药原生植物,何不因地制宜,适当规模化发展呢。在随后的乡村两级产业发展座谈会上,韦文韬提出划片发展,即在老纸厂大山顶的保山片区鼓励群众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特色中草药植物,而在大环江沿岸的片区则继续发展种植传统香糯粳米,进一步提高品质和扩大声誉,形成“山上药香山下米香”的本地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韦文韬与群众在大山挖掘培育海花草
这些“短平快”产业也遭人质疑,比如海花草,网上每斤几块钱的大把,大量发展恐怕“赔了夫人又折兵”。但这是大山上的原生植物,采摘培育即可,且投劳投工不多,基本没有劳动强度,很适合于中老年人在家打理,且背靠黔东南市场,群众很乐意,决定投产试验45亩。为了解决旱季产业引水问题,韦文韬利用河池学院部分产业发展资金,为种植试验户铺设水管长达5公里,安装水塔2处,邀请技术人员到场指导。经过推进试验,在家农户均利用闲坡荒地行动了起来,他们进山挖种,自己培育,如今的保山片区,均有适当规模的海花草、黄柏皮、水沙姜、金钩茶等试点。2024年,通过对接,贵州中草药收购商到达保山片区集中收购中草药物,种植户们忙得不亦乐乎,一斤海花草干货达13元,亩产300多斤,参与种植的实验户一捡就捡了几千元不等,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而位于老纸厂大山半腰的本地传统香糯基地,因为梯田劳动强度大造成部分丢荒。长北糯作为名扬环江内外的大糯,不知曾经留给环江人多少芬芳的乡愁。近几年不仅产量缩减,而且在家农户也担忧背到街上无人问津。随着全县复垦工作的启动,韦文韬首当其冲,决定在撂荒了的梯田景区开辟15亩荒田做一个复垦的示范,专注提高香糯品质。为了保障资金和销路,他联系到后援单位以及环江、宜州企事业单位参与指导和订购,在田里放养小鸭消灭害虫,培肥地力。因为外界的推动,原本只有风吹日晒雾罩的老纸厂大山,又展现了一脉脉绿意和金黄的稻田。这一示范不仅带动周边群众种植,而且大家协作生产,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极大提振了复垦生产的信心。为了增加群众收入,在2024年9月稻谷收割后,还建立冬闲田赤松茸种植试点,与公司共建合作模式。赤松茸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而且原料转化为有机肥,以此打开了一个延续长北糯提量提质的端口。两年来,通过长北村种养专业合作社,河池学院为当地农户采购香糯粳米近3万斤,韦文韬个人帮助群众推介宣传销售3000斤。在农户家里,外面客商陆续到来。在农贸集市上,前来围观采购的顾客不禁坦言:“这味道,就是10年前的长北糯”,而在必横屯,已经建立了碾米房、长北糯展示中心和直播间,冷淡的长北糯逐步从田间走向了市场,从线下走向了线上。
同心若金守望长北美好
一座山承载的是祖祖辈辈的历史命运,托起的是乡村的时代价值,唤起是农户生存的尊严。
韦文韬表示,“产业发展是托底,政策保障是护航,情感交流是浸润。”两年里,他驾车在长北村17个自然屯来回穿梭,在老纸厂大山30多度的陡坡上下起伏,其目的是守望着大大小小的村屯,不能漏掉一个农户。长北村590户,其中包含了144户搬迁户,而有260户是脱贫户,贫困发生率极高,被列为全县18个重点贫困村之一。不定期走访,是了解群众家庭情况,在群众中积极宣传国家政策,解答群众疑问,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让群众居有所安。
根据群众每年种植情况和产业奖补标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核实补贴信息,确保产业补贴到每一个生产户,提振生产发展的信心。因病、因残、因学而导致生活困难的情况在长北时有发生,有些孤寡老人不会申请,有些子女外出务工,韦文韬和他的队伍都在入户时一一记录,主动帮他们撰写申请和办理保险补贴,为他们的健康和生活护航。
尧同的黄妈盘户发生重病,子女初中后辍学。入户了解情况后,韦文韬向上级部门汇报,对接粤桂协作办,争取到10万元帮扶资金,解决子女升学困难和后期康复治疗问题。尧丰的蒙妈竹户突发困难,家中无依无靠,了解情况后,为帮助她及时住院和解决后续资金困难,他驱车到县城,为其办理各种手续,还有小尧合、大尧合等等。群众面前无小事,在几次汛期塌方群众受困时,他连夜组织附近群众及时奋战疏通,得到了驯乐乡党委、政府的通报表扬。
为了改变山村面貌,韦文韬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结合起来,把合寨村的乡村治理经验复制到长北村,率先在驯乐苗族乡建成了该乡唯一的乡村治理示范点。围绕示范建设标准,组织河池学院师生绘墙、建设党建长廊,树立先锋模范。2025年初,必横屯被评为全县“移风易俗工作突出屯”。
韦文韬与群众一道建设必横屯乡村治理示范点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24年,大尧合屯群众提出要建设活动场和停车场,尧同屯提出硬化屯内道路,苦于资金不足。韦文韬联系后援单位河池学院,协同村委和乡府对接粤桂帮扶中心和有关企业,多方筹措资金,解决了群众的需求。
在长北村,韦文韬早已褪去“外来干部”的标签。村民们说他像是长北人,而他自己,更愿意自谑为长北的“女婿”——既带着几分诙谐,更藏着扎根乡土的深情。“每次看到他进屯入户,就感觉是屯里的人回家一样熟悉”。田间劳作时他卷起裤脚帮忙插秧,火塘边听他用带着桂柳口音的苗语唠家常,谁家孩子升学、哪户老人求医,桩桩件件他都记挂在心头。在他眼里,长北不是任期内的驻点,而是血脉相连的第二故乡,是用脚步丈量、用真心守护的热土。
在村口新立的修路功德碑上,镌刻着韦文韬亲笔撰写的碑文:“此地人杰地灵,村民同心若金,集资铺路,功在千秋”。短短数语,既是对乡亲们齐心协力的赞颂,更是一位共产党员扎根基层、为民奉献的无声誓言。当问起驻村感悟,他总是笑着说:“守好长北这片热土,就是我最大的分内事”。这份把他乡当故乡的坚守,正是新时代驻村干部最动人的注脚。(宣传部供稿)
【关闭】